(一)疫情期间禁止一切运输、交易等造成竹鼠养殖基地、养殖户、贫困户竹鼠没有一分收入,并且还需要投入日常竹鼠生产的饲料、防疫、病症治疗等费用,造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养殖户、贫困户维持运营困难,有可能出现填埋竹鼠的情况。
(二)疫情初期传染源不明确,初步怀疑是野生动物为传染源或者中间宿主造成大众消费者消费信心受损,对人工驯养的合法竹鼠消费有疑问。后期相关科研机构发布蝙蝠、穿山甲为最可能传染源及中间宿主,对消费信心及养殖信心才有适当改善,但消费者心理存在阴影,对竹鼠销售市场打击力度较大。
(三)竹鼠养殖作为部分地方政府的扶贫合作项目,存在“短、平、快”等优势,因农村资源丰富,闲置房舍较多,是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特色项目,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疫情发展后,国家实施竹鼠禁令,各地竹鼠养殖基地、养殖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发展信心受挫。
(四)部分养殖场是从正规养殖场合法引种,但还未办理相关证件。没有及时办理相关证件的养殖场,很担心政府部门会出相关捕杀竹鼠文件,造成巨大损失。
(五)在我国农村有着近30年的竹鼠人工驯化养殖历史,已初步建立从引种、饲养、销售等渠道产业链,市场孕育成熟,疫情期间禁止一切运输、交易,使产业关联的相关人员失去正常的收入,影响正常生产、生活。
文章来源网络